我的宅家抗疫笔记
文/刘永愉
家在武汉。当我们如往年一样,正满怀热情的购置年货,擦洗门窗,迎接春节到来之时,岂料一场来势凶猛的“新冠肺炎”疫情席卷武汉乃至全省,蔓延全国!钟南山院士来了!李兰娟院士来了!李克强总理来了!
腊月二十九,武汉宣布“封城”!刹那间,公交,地铁,轮渡停运。大武汉一千万人民顿时要宅家过年,足不出户!尽管如此,病毒仍疯狂肆虐,愈演愈烈。武汉告急!
党中央果断决策,派出各路精兵强将驰援武汉。白衣天使、三军将士,不顾风险日夜抢救感染病患;建筑工人、设计专家、水电通讯专家,日夜奋战建起“火神山”“雷神山”两座医院;各地救援物资源源不断地运抵武汉;数亿的救灾款纷纷捐达武汉……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抗疫阻击战中,涌现了太多的英雄事迹。看着一幅幅感人画面,我几度哽咽,泪流满面。一场灾难,牺牲了那么多白衣天使,逝去了那么多父老乡亲,国家蒙受那么大的损失……怎能岁月静好?怎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怎不痛彻心扉?可是我不能陷入“共情伤害”中,要以良好的心态管好自己,引导家人,积极面对灾难。
增强免疫力,是抗疫的关键。于是我拟订了健身计划:每天做两次广播体操,在阳台上原地跑200步,在家设长廊18米,来回走20趟,一公斤重的哑铃每天举36下……如此这般坚持下来,人精神多了,消化不良,胃部多有不适的现象也消失了。

除了锻炼身体还要加强营养。腊月二十七、二十八,“封城”前夕,我和老伴买了不少的肉食和蔬菜。光莲藕和芋头就各买了十斤,大葱、洋葱头、土豆、包菜、大白菜、胡萝卜、山药,这些能放的菜也不少。宅家期间,我就学习膳食搭配,营养均衡。
后来储备菜吃完了,网上团购的菜是按“套餐”订购,需要的往往没有。为了节约蔬菜,也为了换个食谱,吃个花样,就开始学着做面食。武汉人是以吃米饭为主。平时除了“过早”(武汉人称吃早饭叫过早),中午晚上都吃米饭。难得做饺子之类的面食。我就从网上找来各种北方面食做法视频,学习包饺子、蒸包子、烙葱油饼、炸油条、做炸酱面等。
我不厌其烦,一遍一遍地学习,然后发动家人齐动手:老伴学会了和面,儿子学会了擀饺子皮,我调饺子馅,大家齐动手包的饺子,吃起来格外香。前几天我学着炸油条,这是个技术活,难度较大。我严格按网上视频操作,油条下锅,让儿子参与翻动,也不知道是哪个环节没把握好,结果油条炸成了“油棒”!惹得大家调侃发笑。但尝后,都说虽然形象欠佳,味道却很好。

现在发面蒸馒头、包子,烙饼都学会了。每次做面食,全家齐动手,气氛温馨,打破了宅家的沉闷氛围。
网络是个好东西,“宅家”期间,为消磨时光,我就在手机“便签”上写文章;在单位离退休群、社区群里报“平安”;在各种生活群、卖菜群下单购物;在微信群里,大家相互鼓舞打气。
有一个女大学生来武汉亲人家过年,被困在这里。她没有学习本做功课,就在群里求助。我就通过非见面的方式,将本子送给她,她要用微信付钱,我哪里肯收。前几天,邻居家没盐了,着急万分,群里求助。刚好我在订的两包盐到了,决定送他一包。给他打电话问了门牌号,将一袋盐用提袋放在他家门口,由他取回。诸如此类的凡人小事还在进行中……
读书学习是我的生活习惯和爱好。元宵节那天触景生情,我写了小诗二首:
一
别样元宵节,
宅家抗疫情。
封城十八日,
决策甚英明。
二
英雄武汉城,
有难八方挺。
待到疫魔降,
中华巍然兴。
我的单位油料所在抗疫中成立了指挥部,在职的一线职工,冒着被感染的风险,为全所职工服务,涌现出了很多感人的事迹,为了表达我对他们的敬意,我创作一幅牡丹,题为“疫情终将过去,春天又将来临”,通过网络献给他们。 
在我写这篇笔记,讲述我的宅家抗疫生活之时,武汉的疫情仍很严峻。我在疫情重灾区武汉,深深感受到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英明伟大!我们的国力雄厚强盛!我们的人民的团结,英勇!我坚信,抗疫阻击战一定会取得伟大胜利!
(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所退休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