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记忆
文/刘永愉
我的故乡在鄂西北的汉水河边。在我童年的记忆力,故乡的端午节是很隆重的。且不说每年汉江里举行的划龙船比赛,也不说大姐大妈一针一线,创意无限的各色香包,引来多少人驻足选购。单就说一说故乡端午节的粽子吧。
记得端午节的前一天早上,母亲就将糯米泡上,将粽叶洗煮干净,下午便开始包粽子了。
小时候喜欢凑热闹,看着母亲娴熟的将粽叶叠成三角形,填上泡好的糯米,用白线来回缠绕,一个个美观的菱形粽子便堆了满满一大盆。看到这些,我也跃跃欲试,经母亲允许,我也试着包粽子,然而,粽叶却不听使唤,填了糯米怎么也包不拢。
那些年,做饭都是烧柴灶,但是煮粽子费时费柴。因此晚上母亲专门生了煤球炉煮粽子。一大锅粽子,经个把小时的蒸煮,一股股粽叶和糯米的清香便弥漫在整个老屋。
除了包煮粽子,晚上母亲把茶叶蛋也卤上了,还煮了一些大蒜头,说是端午这一天吃熟蒜
“败毒”。
端午的清早,年幼的我,看到餐桌上琳琅满目的食物真高兴啊!
—枚五香茶叶蛋,一颗煮熟了的大蒜,一个清水粽子蘸白砂糖,盛上一碗小米粥,真是绝佳的配搭!
美美吃了早餐,我又在书包里装了一个茶叶蛋,穿上好看的连衣裙,胸前挂着母亲缝制的精致香包,兴高采烈的上学去。
故乡人不爱吃咸粽子,就爱吃清水凉粽子。那筋道的,黏黏的,凉凉的白砂糖粽子,咬上一口,何等的爽滑,何等的沁人心脾!在南方的梅雨季节,是何等的令人愉悦!
我家只有在一年一度的端午节才大张旗鼓的包一回粽子,都是母亲一个人忙碌。
故乡的小城多有走街串巷卖粽子的老者,挑着特制的担子:一头是微弱的木炭灶火,架着热粽锅;一头上层放着白砂糖,小搪瓷盘子,小叉子。下层里的大盆子放着清水凉粽子。
有位卖粽子的老者,我家是他的老主顾,很熟悉了。每当下雨,他的挑担子就放在我家的房檐下。
“粽子……”,“香糯的甜粽子……”
那韵律十足的叫卖声,吸引街坊门。
卖粽老人拿一个小搪瓷盘,剥掉粽叶,清水粽子上撒几勺白砂糖,递给街坊。街坊手端粽盘,站在房檐下,伴着梅雨,小叉子将凉糯的粽子送到口里,细细咽下,真惬意啊!
成家后,在母亲的指导下,我学会了包粽子。每到端午,我都会为家人包清水粽子。去年,我还参加了社区组织的“浓情粽意,包裹幸福”的包粽子比赛。
离开故乡已经四十多年了。现在,我已年逾古稀,而端午的清水粽子依然是我的最爱。
2020端午夜写于武昌
(作者系中国农科院油料所退休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