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珍贵的老照片
文/陈开魁

(照片由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档案馆提供)
2019年10月,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简称“热科院”)档案馆从儋州院区搬迁到海口院区。在整理、包装馆藏档案的时候,在一个老旧的档案柜里,笔者发现一本破旧的影册。打开一看,里面只有一张照片。影册虽然破旧,但照片保存完好!
这是一张七寸黑白照片,照片中有九位人物,个个精神抖擞,器宇不凡。十分显眼的是,前排几位中山装左上口袋都插着钢笔,这可是20世纪50~60年代中国高级知识分子身份的象征!照片中还有一位外国人,就更说明这张照片不同寻常!遗憾的是这张照片没有任何文字说明,不能确定照片中人物身份以及拍摄时间。
笔者在档案馆工作了十多年,整理和阅读过一些热科院历史档案材料,能依稀辨认出其中2~3位,但不敢确定。于是马上请老友尤世珏(热科院第一代员工子女)辨认。但他也只认出照片中有他父亲——尤其伟和另外一位前辈,其他的也不敢确定。经过商量,他把照片发给他哥哥尤世玮和他父亲的学生——在热科院建院时期参加工作的平正明先生。经过众人的最终确认,照片中的九位人物是:前排左起,李嘉人、乐天宇、郑天宝、彭光钦、齐雅堂;后排左起:林西、尤其伟、贺子静、古里。拿到这份名单,笔者心中为之一振,这份名单竟然与1953年2月18日“华南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的前身)筹备委员会”委员和代表的名单完全一致!
据热科院馆藏档案记载,1953年2月18日,“华南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筹备委员会”在广州复兴路35号举行了第一次会议,出席人员正是照片上的这九位人物。也就是说,这张照片是“华南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筹备委员会”全体委员和代表的合影。根据相关资料记载,李嘉人同志当时担任中共华南分局委员、华南垦殖局副局长。因工作繁忙,只参加了十次筹委会中的前两次会议。而办事处代表郑天宝同志只参加了第一次筹委会。因此,可以判定,这张照片拍摄时间应该是1953年2月18日第一次筹备会期间,拍摄地点是广州复兴路35号。
这是一张十分珍贵的照片,它凝结了一段几乎被人遗忘的历史!
新中国成立初期,橡胶作为战略物资,被美英帝国主义垄断封锁,严禁销往社会主义的中国。为保证国防及工业建设的需要,争取橡胶自给,1951年8月,中央作出了“关于发展橡胶树的决议”。决定从1952年到1957年,在广东、广西、云南、四川、福建种植橡胶770万亩。当时,中国只在广东(海南尚未建省,隶属于广东省)、云南等地有少量由华侨开垦的民营橡胶园,但规模小、产量低、品种单一。要想大面积发展橡胶种植,除了集中人力物力外,还必须建立相应的科研机构作为支撑。
1952年11月,时任中共华南分局书记的陶铸同志给中央财经委员会报告,申请在广东建立“中国天然橡胶研究院(所)”。中央财经委员会研究后批复:同意建立研究所,但研究所名称以“华南天然橡胶科学研究所”为宜。同时决定将西南重庆工业试验所橡胶研究组和广西桐油研究所全部人员以及设备调到华南,作为建立理化研究方面基础。研究所编制为195人。

1952年12月,中央作出了“关于华南垦殖橡胶工作的决定”,明确规定:为解决橡胶栽培及工艺方面的技术问题,及有计划地培养技术干部,决定成立华南特种林科学研究所。由华南垦殖局领导,包括栽培及工艺研究部门,编制205人。
随着中央一声令下,205名科技专业人员于1953年年初从全国各著名大专院校、科研院所陆续到达广州华南垦殖局。1953年2月成立“华南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筹备委员会。为了协调各方面的工作,加快筹备进程,中央任命华南垦殖局副局长李嘉人同志担任筹备委员主任。中共华南分局派出分局办公厅主任、广州市副市长林西同志为筹委会副主任。其他的几位委员也都是各学科领域的顶级专家。筹委会副主任乐天宇是中国农林生物学家、教育家、科学家。当时是从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校长的位置调到研究所。筹委会副主任彭光钦,是我国橡胶科技界资深且卓有成就的科学家,国家一级教授。当时是从重庆工业试验所所长的位置调入研究所。筹委会委员尤其伟教授,农业昆虫学家,农业教育家,是我国昆虫学奠基人之一。筹委会委员齐雅堂教授,是植物解剖生理学专家。筹委会委员贺子静教授,是植物病理学家。而由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派来帮助中国建立橡胶研究机构的古里,是苏联橡胶物理化学专家。这9位委员和代表,不仅承担着筹备“华南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的责任,更承担着打破帝国主义封锁,发展新中国天然橡胶事业的重任!
筹委会从1953年2月到1954年1月,共召开了10次会议,讨论并决定了研究所科研、人事、管理、土地、财务等方方面面的问题,为研究所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以说,筹备委员会及组成人员既是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的奠基者,也是新中国橡胶事业的奠基者。需要说明的是,研究所筹委会既不叫“中国天然橡胶研究院筹备委员会”或“华南天然橡胶科学研究所筹备委员会”,也不叫“华南特种林科学研究所筹备委员会”,而是叫“华南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筹备委员会”。1954年3月正式成立的名称叫“华南热带林业科学研究所(隶属于林业部)”,1955年又改名为“华南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隶属于农业部)”,从未叫过“特种林业科学研究所”。究其原因,应该是有关部门考虑到当时橡胶属于战略物资,比较敏感,为了避免研究所名称过于直白,引起外界的注意吧。而“华南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从名称来看,是研究热带作物的,别人根本不会怀疑是在研究橡胶。
筹委会历时一年,开了十次会议,但实际上,研究所的各项工作从1953年初就步入了正轨。科研人员们按各种的专业范围,深入到广东(海南)、广西山区,跋山涉水、风餐露宿进行“宜胶地”调查、统计、规划,风害、寒害、虫害范围的调查及预防,民营胶园的品种品质调查及种子采集培育等方面的科研工作。研究所与中央林业部、华南垦殖局、广州市之间的文件往来,也一直使用“华南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这个名称。同时,广州市军事管理委员会也将珠江路46-48号(原英国领事馆)借给研究所作为研究用房。所以,笔者一直有个观点,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的历史应该从1953年2月“华南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筹备委员会”设立算起,不能从1954年3月“华南热带林业科学研究所”正式成立算起。
1958年3月,按照中央关于橡胶科研必须与橡胶生产紧密结合的指示,已经在广州石牌“南秀村”(现在的华南工业大学)安家的“华南亚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由华南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改名)整体搬迁到蛮荒的海南儋县,开始了“草房上马”的第二次创业。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一路走来,筚路蓝缕、艰苦奋斗。60多年的传承与创新,现有已经发展为拥有儋州、海口、湛江和三亚(筹)四个院区,科研试验示范基地6.8万亩,作物学、植物保护和农业工程等17个一级学科、51个二级学科、科教职工4000多人的大型科研单位。但我们必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面对这张珍贵的照片,睹物思人,永远不要忘了我们从哪儿出发,为何出发。虽然橡胶已不再是战略物资,帝国主义的封锁也早已打破,但历史总有惊人的相似,现在,超级大国又在半导体上对我们进行封锁,又在“芯”上卡我们的脖子,妄图将中国的新兴科技产业全面扼杀。老一代科技工作者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永远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的法宝。有了这个法宝,任何困难都可以战胜,任何封锁都可以打破。
作者系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退休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