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中央1号文件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出重大部署。在全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李克强总理做出重要批示,为进一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
第一,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让乡村振兴成为全党全国的共同行动”。李克强总理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事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成现代化强国全局”。这些重要论断,明确提出“摆在优先位置”“成为全党全国的共同行动”的新要求,深刻指明了全面实施乡村振兴的战略性和全局性。
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党实施的七大战略之一。“三农”工作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成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基础。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当前,我国进入新时代的主要矛盾发生了根本性转变,是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最大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是城乡发展不平衡,农业发展不充分,最大的薄弱是农业农村“两个现代化”滞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个主要矛盾的战略性举措。

第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关键是把握好乡村振兴的总体要求和路径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个字的总体要求,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提出了乡村振兴的“七个之路”,即必须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必须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走共同富裕之路;必须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质量兴农之路;必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必须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必须创新乡村治理体系,走乡村善治之路;必须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走中国特色减贫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两会”期间强调“五个振兴”,即要实现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在谈到农业农村发展优先时,习近平总书记又提出“四个优先”,即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
这20个字的总体要求及“七个之路”“五个振兴”“四个优先”,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乡村振兴的系统性战略思考和部署,深刻揭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规律和重大任务,指明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路径和前行方向。只有认真贯彻落实20个字的总体要求及“七个之路”“五个振兴”“四个优先”,才能增强乡村振兴的统筹性、全面性和协调性,才能提高乡村振兴的效率和质量,才能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才能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目标。
第三,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
产业兴旺在全面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中具有重要的基础性地位。20个字的总体要求中,产业兴旺摆在首位。在五个振兴中,第一个也是产业振兴。我国农业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主要是农业农村产业发展滞后且质量不高,成为“四化同步”的短板。可见,产业兴旺是农业农村质量发展转型升级的关键,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主要矛盾的重要条件,是扶贫脱贫和实现全面小康的坚实基础。
产业兴旺既有“量”的要求,更有“质”的要求。未来农业农村产业发展,要实现方式变革、动力变革、效率变革,全面转型升级。
一是大力促进乡村产业绿色化发展。认真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两山理论”,发展绿色产业,构建绿色产业发展体系,保护生态环境。
二是大力促进乡村产业新兴化发展。加快科技进步,转变农业农村产业发展方式,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农业农村产业的新业态、新品种、新品牌,实现新兴化、集约化发展。
三是大力促进乡村产业特色化发展。依托本地资源优势,培育和发展经济优势和产业优势,培育特色产品和特色产业,促进乡村产业特色化、差异化、个性化发展,防止产业趋同和低水平重复建设。
四是大力促进乡村产业高效化发展。要降低成本,不再以在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要取得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三同步”,实现产业循环发展、创意发展、特色发展、高效发展。
五是大力促进乡村产业融合化发展。要促进城乡产业和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促进产业“互联网+”,延长产业链、提高效益链、增强价值链、重塑生态链和保护环境链。
六是大力促进乡村产业市场化发展。依据市场配置资源,按照需求开发产品和提高产业增长能力。建立健全产业化、商业化经营机制,提高市场应变能力,提高消费需求变化适应度。

第四,大力培育乡村振兴的新业态新动能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现乡村振兴,不能再沿袭传统的老路,要以新的发展理念为指导,构建新机制,搭建新平台,培育新业态,形成新动能。
一是加快构建绿色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与区域布局。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整和优化农村的种植结构、产业结构和布局,加快建成现代的农业农村产业结构和布局。要把农业农村产业结构和布局的构建,同发展绿色产业,重塑生态环境和保护农业资源紧密结合起来。要拓展农业农村产业结构和布局的新型功能。现代的农业农村产业结构和布局,应该一张具有多种功能、提供多种产品的绿色网络系统,既是粮食安全网、农产品增产网,又是农民增收网、就业网,还是资源保护网、生态修复网、环境建设网。
二是加快推进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是生态文明和乡村振兴的重大创新。学习和推广浙江经验,着力打造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要把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和打造田园综合体结合起来,释放乡村振兴的新动能。坚持以农民合作社为基础,让农民广泛参与,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产业、循环农业产业、创意农业产业、体验农业产业,形成特色鲜明、内涵丰富的集生态、循环与创意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产业园。
三是大力发展战略性农产品产业。围绕粮食、蔬菜、肉类、奶类等战略性农产品,从区位优势出发打造战略性农业农村产业。巩固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要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推进农业“互联网+”,大力发展设施农业,促进农业向3.0、4.0转变升级。大力开发生态环境产品、文化休闲产品、养老康养产品、旅游体验产品,促进农业农村文化、旅游、生态、康养产业发展。
四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产品加工业。这应该成为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的主导产业。目前,我国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之比为2.2:1,据发达国家平均水平8:1的比值还有较大的差距,还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迎来黄金期。要通过农产品精深加工发展,把原料农业转变为高效农业、财富农业,转变为保障消费者营养健康的新兴战略性产业。
五是大力发展农业农村社会化服务产业。农业和农村两大社会化服务业将成为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的两大支撑。农业社会化服务,是现代农业和现代农村产业的重要标志。从美国等农业发达国家看,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2%左右,但是为农服务的人口占14%左右。农业的大量工作量由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完成的。我国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两个现代化,同样离不开农业农村两个社会化体系建立、发展和壮大。
六是大力发展特色小镇。特色小镇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力量,是城乡融合发展的着力点,是城乡要素流动的结合点。加快特色小镇建设,可以创造就业机会,搭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平台,带动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解决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实行企镇对接、企镇结合、以产兴村、以产兴镇,实现企镇双赢,是一种好模式。
(原农业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 尹成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