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 首页  >   机构  >   离退休干部局  >  《老干部园地》期刊  >  2019年  >  2019年第03期

老人的守望

日期:2019-10-17 作者:陈开魁 来源:离退休干部局 【字号: 打印本页
  前记:陈开魁,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档案馆原馆长。在自媒体上自称“老人”,从胶片时代,老人就开始摄影,退休后,一直钻研摄影,尤喜风光摄影。在摄影之中,老人愉悦了身心,强壮了体魄,虽年逾花甲,但耳聪目明,腿脚硬朗,登山远足,仍能胜过年轻小伙儿。此乃摄影的最大收获!

老人的守望

  有人说,人过了60后,生活中的一切就要开始做减法了,该舍的要舍,该丢的要丢,别再负重前行了。这话不无道理。但检阅一番,老人能舍能丢的东西似乎不多,除了吃喝拉撒之外,也就剩摄摄、钓钓、走走这三个爱好了,如果都舍了、丢了,生活还有啥乐趣可言?人们都追求长寿,这无可厚非,但长寿绝不简单等同于“长命百岁”,而是要活出品质、活出精彩,不仅延伸时间的长度,更要积淀人生的厚度,为社会带来更多的色彩,这样才不至于庸庸碌碌过完余生,成为“食物消耗器”的代名词。

  当今社会流行网络词,用一句话概括自己,老人是钓鱼界最爱摄影的旅行者,其中摄影又是至爱。我的大半辈子都生活在海南,在宝岛新村、在“两院”(原“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和“华南热带农业大学”的简称),要在看似平淡无奇的场景中拍出一点儿精彩,还真需要一双能细致入微观察体验的“色眼”。所以,摄影也被称为“色影”,摄影人也往往戏称自己为“好色之徒”。一个不好色的人,绝不可能拍出影色俱佳的图片。

  我在“两院”实地拍了很多照片,经常分享在自己名为“老人与海”的QQ空间、微信朋友圈以及“老人与海行摄世界”公众号里。很多曾经生活在“两院”或现在仍然生活在“两院”的人,看了老人的图片都说,怎么我们平时看到的景色没有你拍出来的漂亮?艺术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如果摄影也能成为艺术的话,当然也是如此。正所谓“一花一世界、一叶一春秋”,在摄影人眼里,无论从视角、色彩,还是从微观、宏观,眼前世界都是不同的,恰如从微小映射整个世界,万事万物都有属于自己的“世界”。而摄影要高于生活有两种方式,一是前期精心拍摄,二是后期静心修图。老人虽然摄影很多年了,但由于性情浮躁,静不下心来,到现在也没有学会修图。我也不着急,打算在走不动路、拿不动相机后,再坐下来慢慢学习修图。届时我的素材足够多了,细细地修正、慢慢地品味,在修图中梳理自己的退休生活,岂不乐哉?

  摄影是光影的艺术,光与影完美的和谐搭配,才能成就作品。在“两院”拍摄,更需要捕捉瞬间光影的变化,恰到好处按下快门,才有可能在大家习以为常的场景中拍出一点儿精彩。老人虽然在宝岛新村里生活了近40年,对村里的一草一木几乎都了然于心,但光影却是瞬息万变的,必须细心观察和耐心守候。当一切都了然于心后,剩下的就交给时间和耐心了。同一个对象,清晨拍,傍晚拍;晴天拍,雨天拍;春日拍,夏日拍……无数次重复之后,才有可能拍出一幅自己略微满意的图片,才有信心在朋友圈和公众号中展示。有人说,摄影人是最痴情、最专情的,这话一点不假!

  近20年来,老人几乎每天都会在橡胶林徒步近10公里,对橡胶树的生长习性可以说了如指掌。手中的镜头,收入的橡胶树图片也最多。橡胶树属于阔叶林,每年二月前后,橡胶树开始落叶。因品种不同,落叶前的叶子呈青色、黄色、红色或赭色。在朝阳或夕阳中,多色交织,五彩斑斓,幻化为一个迷人的童话世界。到三月,橡胶树落叶与萌芽几乎是同时进行的。如果遇到暖冬,老叶还未落完,新芽便迫不及待地从枝头冒了出来。嫩叶的本色是绿色的,但在逆光下,它是粉色或鹅黄色的,这就是我之所以喜欢逆光拍摄的原因。

  当然,老人不是一位橡胶研究专家,故更多的是从美学角度而不是从植物生理的角度拍摄。个别专家看了老人的图片甚是不解:“我们种植的橡胶是这样的吗?”我告诉他,橡胶树在某个时段、某个光效中的确是这样的,只是您没有留意罢了。两双不同的眼睛观察同一个对象,方式不一样,侧重点不一样,看到的形象自然也就不一样。既然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为什么橡胶专家与“好色之徒”就不能看到不一样的橡胶树呢?

 

  韶华易逝、美景难得。摄影人同样需要执着地等待。在“两院”本部有两条纵贯东西的路,其中一条叫作“农林大道”,两旁种植了桃花芯木和非洲楝,现在都已长到至少2人以上才能环抱的大树。每年的二三月间,在旱季炙热的阳光的炙烤下,桃花芯木和非洲楝的叶子在一两天之间突然变黄或变红,然后在焚风中漫天飞舞,四散飘落,成为“两院”乃至海南非常著名的“三月之秋”的奇景。今年不知是因为天气还是人气的原因,大道两旁的桃花芯木和非洲楝似乎有意要折磨老人的耐心和毅力。树儿一棵一棵黄,一株一株落,前后持续了近2周的时间也没有落完。全然没有往年那种一两天内全部变色,然后在风中漫天飞舞的庞然气势。老人端着相机守候了十多天,也就拍了几张还能入眼的图片。还有在雾天拍摄,由于景象模糊,总是不好对焦。拍摄中自动对焦和手动对焦交互进行,一个对象往往要连续反复拍摄几次,才能得到预期的效果。

  20世纪80年代初,从风景秀丽的珞珈山麓来到几近原始蛮荒的“两院”,一待就是40年。4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一瞬之间,但对人生来说,却足够漫长,它在一张曾经光滑圆润的脸上刻写下永远也抹不掉的岁月沧桑,将一个青葱少年变成花甲老人。无论你喜不喜欢,它都是生命历程中浓墨重彩的主线,总有值得你留恋的东西。所以,摄影是老人表达一种怀念的方式,也许,图片和文字传达的这种情感,也契合了曾经的“两院人”心理,才引起了老同志的共鸣。

  江边一树垂垂发,朝夕催人自白头。老人已垂垂老矣,不过身体还算硬朗,能吃能睡、能行能摄。无论世事如何变幻,只要“两院”这块土地还在,手中的相机就不会放下。无论是日出日落,还是朝露彩虹都会装进老人的镜头。“老人与海”公众号还将继续向关注着“两院”、关注着老人的朋友们展示点儿什么,以昭示着老人还健康地活着、精彩地活着。生命不息、好摄不止,老人会继续尽力为朋友们献上一点一滴的精彩。“两院”之美,也是老人守望的动力源泉。

  (中国热科院退休干部 陈开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