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殿惠,1941年出生于北京市通州区张家湾镇里二泗村,1967年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后在部队服役8年,转业后在原农业部《中国农垦》杂志编辑部任副主编。
千百年来“船在张家湾,舵在里二泗”的谚语家喻户晓,河岸绵延数里的沙丘宛若江南的丘陵,绿柳白沙,颠连起伏,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林殿惠的童年生活在大运河边,他对通州张家湾到里二泗村十华里家乡大运河的自然景色念念不忘,2001年退休后,他萌发了创作欲望,立志用画笔把大运河第一码头的历史风貌描绘出来。
为了深刻了解大运河的历史,用画笔展现她的文化底蕴。他深入家乡考察运河故道遗址、文物,到图书馆搜集漕运史料,走访老船工搜集大运河历史资料;沿着大运河先后到杭州、嘉兴、淮安、开封、太湖等地考察调研大运河丰富的人文典故,还专程到福建泉州参观了古船博物馆。
考察中,林老感受到张家湾不但有美丽的风光,还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元、明、清几个朝代建都北京,大量的建材、粮米、日用百货等,都是通过运河源源运往北京,故而有“漂来的北京城”之说。大运河是南北经济、文化、军事交流的重要渠道,而张家湾是京城的东大门,是漕运的转运站。大量物资在张家湾转为陆路运输,所以张家湾号称天下第一码头,特别是清代康熙皇帝曾4次途径张家湾,一次驻跸里二泗,为佑民观牌楼题写“保障漕河”匾额。张家湾河面“舟楫如林、风帆鼓鼓、远望无头”“舟楫之胜,可敌长城之雄”“耳听船夫吴歌软语,眼观岸边货物堆积如山”。《红楼梦》中的风俗、方言,许多都来自张家湾一带,1968年在张家湾发现了曹雪芹的墓碑,张家湾有曹家当铺、曹家染房、大小花枝巷、馒头庵、曹家井等地名。昔日四方贡使、大使出国、官员上任回朝、南方举子赶考进京、来往商旅,凡走水路出入北京,都在这里登岸上船,所以这里弦歌相闻,甚为繁盛,可画题材非常丰富。
林老深知,创作历史画卷,既要符合历史真实性又要有艺术表现力,经得起推敲和检验。为此,他专程拜访通州区博物馆文物所长周良,周先生是通州区的文史专家,对漕运有深入的研究,著有多部通州漕运文章。得知林殿惠要创作这一历史画卷,周先生十分支持并给予鼓励。从构思到完成画卷,林老先后十多次拜访周先生,起草的3遍小稿和4遍大稿,都得到周先生指导。两人反复推敲,画面越来越丰富和真实。

为了追求艺术上的完美,林殿惠还特地请教了清华大学教授、著名画家张孝友先生。张先生研究《清明上河图》30多年,善画长卷。张先生提出建议,绘画要有取舍,要有艺术处理,要突出重点,着力描绘最精彩的部分。在张教授指点下,他进一步对画面做出调整,重点突出张家湾漕运的四大亮点:一是京东第一道教古刹佑民观的盛大庙会;二是康熙皇帝率皇子和群臣视察漕河;三是漕运古镇、天下第一码头张家湾的天天集市;四是皇木厂码头,漕运繁忙的景象。四个重点主题鲜明,画面波澜壮阔、高潮迭起、有机衔接,增强了画面的节奏感和观赏性。除此之外,林殿惠抓住“船到张家湾,舵在里二泗”的节点深入刻画,在画法上采用工笔设色,力求精细真实。正如他所说,要画出自然的和谐,身临其境,不但要有动感,还要画出声音来。
回忆起创作的艰辛,林老深有感触:每天早上4 ~ 7点,万籁俱寂、头脑清亮,是他最好的创作时间。没有宽敞的画室,他自己设计活动卷轴画板,在咫尺之间画出了32米的长卷。为了保证长卷前后色彩一致,林老以卷首一米的画面为基准,绘制统一的画面效果。期间历经9次失败,精神几乎崩溃,老伴劝他先停一停,等冷静了再画。功夫不负有心人,第十遍,他终于成功了,全卷有了依据,达到绘制色彩风格协调统一,浑然天成。
酷暑寒冬、光阴如梭,10余载岁月,足以让一名少年青葱稚嫩去,也足以让一位老人满头华发生。经过不懈努力,呕心沥血,2017年9月他绘制完成了巨幅画卷——《张湾漕河胜迹图》。长卷宽0.7米、长32米,画面各色人物达2 000多,各类车船百余,工笔设色,栩栩如生,令人震撼。随着画卷徐徐展开,仿佛走进了几百年前的漕河,穿行在白沙绿柳中间,听着高亢的船工号子,看着一队队的漕船驶向繁忙的张家湾码头,川流不息的车船、驼队和骡马映在眼前。通州博物馆文物所周良所长高度评价长卷,并欣然作《序》,称长卷再现了清代张家湾漕运的盛况,集漕运文化、皇家文化、曹家文化、民俗文化之大成,是表现通州漕运的杰作。
2019年10月31日, 在北京王府井召开了林殿惠大运河长卷作品座谈会。北京市政协牛青山副主席、通州区政协赵玉影主席等有关部门的领导与会。牛青山副主席高度赞扬这幅巨作,认为这是一部珍贵的历史文献画卷,对挖掘、保护大运河文化具有很高的历史文献价值。画卷创作历时十年,描绘了百年前的历史瞬间,读懂这幅画,就能读懂这段历史。作品展现第一码头盛景,为开发、利用、保护漕运古镇资源,打造张家湾漕运文化提供了珍贵的参考资料,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019年11月7日,原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和北京市委书记蔡奇、市长陈吉宁等领导同志,在北京城市副中心观看了《张湾漕河胜迹图》,并与林殿惠亲切交谈,高度赞扬他为描绘家乡、描绘大运河历史付出的艰辛努力,做出的巨大贡献。

谈到林老创作这幅画的初心,他深情地说:“我生在张家湾,长在运河畔,深爱着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我希望把对家乡的深厚感情倾注在这一幅长卷之中,以绘画的形式展示漕运历史盛况,赞美家乡,传承漕运文化。”十年磨一剑,林殿惠老人不图名、不求利,潜心作画,大器晚成。谈及将来,他有一个更大的梦想,希望有朝一日能够亲眼看到“张湾漕河文化园”落成,使“天下第一码头”的历史风貌再现,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让后人了解千百年来劳动人民创造的漕运历史文化。(更多精彩,请关注封底彩图)
(团结湖活动站 贡蓄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