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初夏,我回到魂牵梦绕的湖北武汉——军旅生涯开启的地方,与分别几十年的战友共同纪念我们从军50周年。
与战友们激动欢乐,互诉思念之情后,我萌生了一个念头,想去城市周边的农村地区,看看那里的绿水青山,看看美丽乡村建设的真实景象。我的想法得到一位战友老大哥的支持,他建议到武汉市黄陂区,那里的特色旅游及农民脱贫致富搞得好,声名远扬……
说走说走,从武昌市区出发,驱车42公里,便来到黄陂区王家河街。这里是以木兰草原、木兰山、木兰湖为主形成的黄陂生态旅游“木兰景群”,此行主要目的地——木兰草原。
草原寻踪花木兰
相传,黄陂曾是尽人皆知巾帼英雄花木兰的故乡。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征战边关十二年凯旋行走阡陌 遇见木兰而归,将士们也追随她来到此地。为了让来自草原少数民族的将士们在此安居,木兰决定把少年时练习骑射的草原划归他们。后来,一位朝廷官员来此寻访木兰故居,看到这片水草丰沛的草原,想起花木兰的动人故事,遂将此地命名为“木兰草原”。
走近景区,一座气势壮观,厚重粗犷的高门楼巍峨矗立,正中高悬“武汉木兰草原”六个遒劲大字,四只硕大牛角飞檐,似张开双臂,拥抱入怀的姿态,热情迎接着八方来客。

信步走过“三羊(阳)开泰”“和美瀑布”,刹那间,一片绿油油的大草原映入眼帘。苍穹之下,山峦绵延跌宕,漫山遍野姹紫嫣红的格桑花摇曳着秀丽的身姿。极目望去,远处悠闲的羊群,驰骋的骏马……“看,花木兰!”游客中有人惊呼。一代女中豪杰的雕像,栩栩如生矗立在花山顶上。只见花木兰身着战衣、手持长矛,骑着一匹昂首嘶鸣的战马,正奔向剑柝光烁、杀声鼎沸的战场!
不远处就是水域面积约28亩的白鹭湖,沿岸曲折蜿蜒,水草芦苇葱茏绵密,宽阔的湖面白鹭翔集。淙淙流过的小溪中,锦鳞自由自在地游弋。
进入蒙古部落,白色蒙古包错落有致的散落在草原深处,象征蓝天的蓝色哈达雕塑,表达了蒙古族人民深深的祝愿及热情好客的民族性格。圣山上,一座插满五色经幡的玛尼堆,寄托着蒙古族崇尚和平友爱的美好信仰。草原上,牛羊骏马、勒勒车、马头琴等极具蒙古族风情的物件随处可见。置身其间,我想,如果相距遥远的北方草原游客来此,是否会生出“梦里不知身是客,直把他乡作故乡”的奇妙幻觉。

好戏还在后头。大型实景表演《云中战歌》拉开大幕,演出包括“替父从军”、“征战沙场”、“壮士归来”三大主题。高高的古城墙、城楼、木制吊桥,惊心动魄的马术表演,演绎的敌我双方拼死搏杀,充斥着震耳欲聋的火炮声,浓烈升腾弥漫的烟火等各种特效,形象逼真的再现古代战场激烈厮杀的场面。观众仿佛穿越千年,在强烈视觉震撼中,真实感受到可歌可泣的木兰精神!
塞外草原风情图
木兰草原是华中地区唯一以草原风情、木兰文化为主题的国家5A级景区。由于离城市距离近,交通便利,被武汉人誉为“城市后花园”“家门口的大草原”。景区从2005年开始规划建设,经过十多年的艰苦创业,该景区已成为武汉地区最具特色的旅游景区之一,近年游客人数呈井喷状,2018年游客量达150万人,年综合收入1.5亿元,周边的河南、湖南、安徽、江西等省市的游客也慕名而来。
回到10年前的木兰草原所在的聂家岗村,可是另一幅景象,人均耕地面积不到一亩,土地贫瘠,干旱缺水,村里不通公路、照明电、自来水,杂草丛生的土山,开不进车的羊肠小道……当地曾流传一首民谣:“下雨一团糟,干旱一把刀,水无源,植被稀,环境糟”,是远近闻名的穷山恶水,村民纷纷离家出外打工,近200多人的村子,只剩下老弱病残。
旅游业的开发彻底改变了原始落后的面貌,曾经杂草横生、衰微破败的荒山丘陵变成了青山绿水,格桑花盛开,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绿色草原。草原旅游不仅改善了当地环境,还带动了当地农民脱贫致富。景区不但吸纳周边数百村民就近务工,还带动周边农户经济,发展农家乐200余家,发展旅游产品经营户150余家,农业和农产品生产基地3000余亩,提供就业岗位1000余个,建果园120亩,苗圃220亩,植树8万株,建设草原4800亩。当地与旅游相关产业收入已突破1.5亿元,村民人均年收入由2004年的2368元提高到2014年的5万余元。当地农民从靠天吃饭艰难维持生存,逐步发展成为脱贫致富的能人与带头人。

随着旅游业发展,一座现代化的草原新村建成,供电、给排水、消防、太阳能、暖通、绿化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景区内居民和附近村民整体搬迁至草原新村。一栋栋别墅式的仿清建筑民居被整合在一起,屋内设施功能齐全,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民居还为游客提供住宿、农家饭,成为黄陂区新农村建设的样板。
村民聂昌盛满怀欣喜地告诉我们:“我从事草原承包帐篷项目,年收入在30万元以上。党的政策好,在这里开发旅游,靠草原的发展,我们农民也富裕起来,感谢党,感谢木兰草原!”一位阿婆对我说,她这辈子最大的心愿就是买个金戒指戴,没想到仅靠在草原种草一年她就赚了钱,终于实现了多年的愿望。过去常年在外打工的农民,现在纷纷回乡创业。一时间,小商品超市、土特产商店争先开张,办得风生水起,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如今的草原农村,捧起景区这个“金饭碗”,彻底告别贫穷走上致富之路。生态环境、村民素质、草原人的环保意识日益增强,木兰草原变得更加清新美丽,成为湖北省旅游业精准扶贫的一个典范。
勤劳的人们,并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根据2018年完成论证的《武汉市木兰草原总体规划修编》,在未来的十多年里,要把现在4800亩的草原扩大到2万亩,并使各项功能更加齐备,容量更为丰富,品质内涵更大提升,为把草原打造成“中国最美休闲胜地”和“中国最美乡村”,为让农民过上与城市人一样幸福的生活,木兰草原任重道远。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们正夜以继日马不停蹄地忙碌着奔走着……
(团结湖活动站 李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