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陈酿里,总会有一些人和事说起来令人感动,难以忘怀。它影响着自己,激励着自己,想起来有时会潸然泪下……
1978—1980年,我在国家水产总局机要室工作,结识了两位终身难忘的忘年交朋友——老红军韩宗炳、罗高元。两位耄耋老人是总局顾问,他们都有一个习惯,每天必到机要室看文件。机要室最惬意的还是冬日,柔和的暖阳洒满了宽大的房间,沙发上二老时而在专注阅览,时而会安详的小憩。闲暇之余,我便有很多机会和二老畅聊,聊红军的战斗岁月,聊人生的生离死别。当然更多的,是倾听二位老人家讲述二万五千里长征所经历的故事。
故乡是兴国
韩宗炳是江西兴国人,那里是红军的故乡。韩老看文件时间不长,就会打瞌睡,且睡的香甜,伴有轻微的呼噜声。文件散落在地上,全然不知。每到这时,我上前收拾好文件,由他进入梦乡。醒来时,韩老精神头十足,神采奕奕,我们便聊起红军岁月,他讲起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突破国民党重重围剿激烈的战斗,特别是讲到历经千难万险到达陕北吴起镇,韩老声音洪亮,脸上充满了胜利的自豪,不觉中带着我融入到他那段惊心动魄的长征路上,融入到锐不可当的前进中……。

故事并不总是美好的,尤其是长征途中,更多充满了阴霾和悲壮!从瑞金、兴国等地出发的几十位战友相继牺牲,胜利到达吴起镇的屈指可数。讲到过草地,韩老悲痛地说:“过毛儿盖草地尤其惨烈,一望无际的大草原,深不可测的泥潭,野生动物死去的腐臭,刺骨的寒风,单薄的衣衫。数不清的战士陷进了齐腰深的泥潭,再也没有能够起来,牺牲的战士最小的只有十六、七岁呀。”韩老眼含热泪,“我的小战友,兴国老表,在黄昏时刻失足陷进了泥潭,双手高举锃亮的大刀和全班唯一的一盏马灯,污泥淹没了他的胸口,他仍然双手擎起,那种求生的欲望、那种向往胜利的目光……后来那盏马灯一直照亮红军战士到达陕北。”
一路战斗、一路艰险,有流血、有牺牲。有的战士光着双脚前行,生的希望不能停,一停下来有的战士就永远起不来了。千米高山,白雪皑皑,凶险的毛儿盖大草原,万里迢迢的长征路,都无法阻挡英勇的红军战士,他们血性和骨气,征服了雪山和草地。他说:“毛儿盖草地不怕、茫茫雪山不怕,中国工农红军遇到再大的困难也不怕,因为我们有老百姓支持,红军永远与老百姓在一起。”讲起红军撤离延安时,韩老把年幼的儿子托付给安塞县一户老乡家扶养,他的眼圈红红的,那种柔情,那种不可名状的心情,我内心被深深地打动了。
韩老去世时身体内仍留下四块弹片,这是解放战争时,攻打天津的惨烈战斗中韩老负伤留下的印记,也是新中国诞生的印记。韩老不朽的信念力量令人钦佩,我会牢记心头。
穿一双草鞋踏上长征路
罗高元同志是四川籍红军战士,长征路上,红军在他的家乡小驻,一座普通的小山村升起了“中国工农红军”的旗帜,红旗上的镰刀、锤头金光闪闪。
红军官兵平等,纪律严明,不拿老百姓一针一线,说话和气,借东西要还,赢得老百姓的心。红军的到来斗倒了土豪劣绅,打开地主家的粮仓,红军战士把粮食分给每户劳苦大众,男女老少喜气洋洋,家家把大门打开欢迎亲人的到来,乡亲们说红军是咱老百姓的队伍。当时罗高元还是个放牛娃,每天的任务就是给地主放牛,每天的干粮就是俩块红薯,分到粮食后,吃上一碗喷香的米饭,饥寒交迫瘦小的脸颊流出了幸福的热泪。

为报答红军恩情,乡亲们上山采来最好的草药为伤员疗伤治病,家家户户都给红军编草鞋,短短几天,编了一千多双草鞋送给队伍。还有一位老婆婆用手织的粗布,千针万线缝了一双布鞋,送给队伍中一位只有十几岁的小红军战士。八角帽、红五星,山村洋溢着军爱民、民拥军的欢乐气氛。十几岁的罗高元,这位给地主老财放牛的娃子,毅然决然地参加了红军,村里身强力壮的汉子也争相参加红军担架队。红军出发继续北上,带着信念踏上了漫漫的长征路,踏上了九死一生的艰苦历程,继续探寻为劳苦大众谋解放的使命。
一路艰难,一路险阻,热血洒满长征路,敌人的围追阻截,过雪山草地的巨大牺牲,天险腊子口惨烈的战斗,大渡桥横铁索寒,家乡的二十多位小伙伴牺牲在北上途中。在荡气回肠、动人心魄的长征史上,罗老经常讲到长征途中决定红军命运,决定革命成败的重大事件和会议,如讲到“三湾改编、古田会议、遵义会议”等,他说三湾改编的重大决定就是“支部建在连上”,通俗的讲就是,共产党的宗旨要扎根于每个红军战士的心坎上;古田会议确立了党指挥枪的根本原则;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归根结底,同人民风雨同舟、血脉相通、生死与共,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根本保证。
离休后的罗高元被聘为北京市西城区校外辅导员,为孩子们讲述长征故事,其居室的显著位置摆满了奖状和孩子们送的红领巾。晚年的罗高元书案上摆放一本书,魏巍著的长篇小说《地球的红飘带》,每次翻阅都能勾起那段难忘的历程。罗老还擅长书法,他用工整楷书写下方志敏烈士的一段语录: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长征是老人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长征是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人用自己的脚步和鲜血编织的红飘带,长征给人类、给后世留下了永远的丰碑。

几年前,年迈的罗老驾鹤西去了,遗体上覆盖着一面鲜红的党旗,红色是他一生革命生涯的写照。一位哲人说的好:已入东海,犹望高山,两位老红军我一生的恩师、朋友,晚年的我们将会承其精神、矢志不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葆革命青春,弘扬长征精神,走好新时代长征路。
(北京站活动站 冯永年)